第二百一十六章 十年-《乱世栋梁》
第(1/3)页
大年初一,清晨,元日大朝会在太极殿进行。
参加人员数以千计,满朝公卿,以及各地州官(或长史)、边地豪酋云集皇宫,向御座上的皇帝道贺,并汇报地方情况。
昨夜守岁没怎么睡觉的李笠,此刻精神抖擞,逐一听取方伯(地方长官的代称)的汇报,并与大臣们商议重大国务。
现在,是贞元十一年,他当皇帝,已满十年。
大权在握的感觉,很不错,权力使人年轻,所以如何会觉得疲倦?
更何况,有好消息传来:李昕收复汉中,梁州地区,再入朝廷的控制之下,蜀地门户彻底掌握在楚国手中。
周国的“右臂”(益梁地区),继“左臂”(陕州、洛州地区)之后,彻底被切断了。
对此,李笠当然高兴,而这十年间,发生了许多事情,他也做了许多铺垫,现在,是出成果的时候了。
便在大朝会上,宣布几个“决定”:
一,各州取消“中正”官职。
此诏令,宣告九品中正制的彻底“死亡”,因为“州郡中正官给人才评品级”这一制度,为九品中正制的根本。
根没了,“树干”当然也就随之“枯萎”。
而之前,虽然楚国推行科举,依旧在州一级设有中正官,算是一个过渡。
现在过渡期结束,取消中正官,从今往后,一个人呢但凡想入仕,要么凭军功或者门荫,要么参加科举。
门第,不在是入仕时必须考核的硬性指标。
一个人,是不是人才,中正说了不算,新规则说了算:科举考试成绩,或者军功。
无论是士族、庶族还是布衣,想当官,要么提笔在科举考场厮杀,要么提刀在战场玩命,亦或是父辈用玩命换来的军功,为儿子换取入仕的机会。
这就是规则,楚国不亡,规则就一直在。
但是,楚国并不是天下第一个废除或者抛弃九品中正制的国家,当初的西魏、现在的周国,早在多年前,就已经在实际上抛弃了这个腐朽的制度。
因为周国没有中正官或类似官职。
废除九品中正制的诏令当众宣读后,文武大臣,面色各异。
对于庶族乃至微寒出身的文武官员来说,九品中正制的寿终正寝,就是将禁锢庶族数百年的牢笼打破,值得欢呼雀跃。
而对于士族官员来说,这意味着延续了数百年的士族政治特权,在制度上消失了。
士族子弟靠着门第、阀阅轻松做官的时代,至少目前来看,已经结束。
如果有得选,他们当然要反对,而且是强烈反对。
然而,楚国皇帝,不在乎他们的反对。
皇帝直接掌握着军队,军队从上到下,都和士族没什么瓜葛。
一大群武勋靠着楚国的新制度,稳稳保住自己和儿孙的富贵,又如何愿意回到当初萧梁时那种“文贵武轻”的旧时代?
大量庶族子弟,就等着通过科举考试入仕、当官,又如何愿意恢复九品中正制?
所以,士族官员们心中再怎么不满,又能如何?
第二个决定:从今年开始,正式在官学推广“拼音法”,给字注音,其音,为雅言正音。
“拼音法”经过无数学者的完善,已经“正式定稿”,可以全面推广,朝野内外早有心理准备,都认为这样的改革很有必要,所以诏令宣读后,并无什么波澜。
第三个决定,科举考试改革,在县试、州试、省试的现有三级考试之上,增加“殿试”,主考官为皇帝。
参加殿试的考生,是在省试里脱颖而出的南、北榜士庶考生。
在其入仕待遇不变的前提下,若能通过殿试,可入新设“翰林院”,任“翰林编修”,于禁中任职。
历练一段时间后,由吏部铨选任官。
这个决定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特别,但意义十分重大:
殿试中选的考生,等同于天子门生,前途一片光明。
而入翰林院任翰林编修,就是直接到皇帝身边当侍从文官,一旦被皇帝看中,接下来,就能平步青云。
这可是多少人挤破头都抢不到的机会!
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