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一十四章 理想与现实-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不等对方回答,陶鏴悠悠地继续说道:“当今皇帝是最伟大的人,以他的睿智,我相信他一定懂得这个道理。然而,连他都没有信心去实践,这正说明了这条道路的艰难。”

    他停顿了一下,似乎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。接着,他又坚定地补充道:“但是,大道永远是大道,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恐惧而消失。既然大道就在那里,人们就应该勇敢地靠近它,哪怕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。”

    这样的志士,绝对不是言语可以动摇的。

    杨溥放弃了接下来的劝慰,失落的离开了监狱。

    看到师傅的神态,知道对方没有改变主意,朱瞻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。他愤怒地说道:“为什么每个人都来逼我?为什么没人为我想一想?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,从不为我考虑。”

    朱瞻基脸上有深深的疲惫和痛苦。

    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,既要维护皇家的尊严,又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,各种挣扎和矛盾,不知道如何是好,生怕引起父亲的失望。

    朱瞻基从来不认为自己做错了,一切都是为了让父皇满意。

    只有父皇满意自己,才能证明自己做的好。

    杨溥安抚道:“太子不要过于焦虑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追求,不一定都是为了自己。太子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,勇敢地面对一切。”

    朱瞻基稍微冷静下来。

    深吸一口气,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。

    朱瞻基知道,父皇一定关注着此事,在这个关键时刻,不能让情绪左右自己的决策,自己需要更加理智地思考问题,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    第二日,朱瞻基以太子的名义,要求所有报纸不允许刊登此事的任何消息,然后释放了陶鏴,护送陶鏴到自己的家里,派人监视居住。

    这样的话,就算陶鏴饿死,那也是饿死在自己的家里。

    大明工局以及国子监等等,皆不准接触此人。

    多番的手段下来,朱瞻基强硬的压下了此事,至少民间再也没有了动静,才过了半个月而已,原本有些声音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。

    文楼。

    朱高炽的案台上有完整的记录。

    朱高炽想起了一个人。

    明朝历史上绝食而亡的思想家还真不少。

    例如清兵攻破杭州,绝食而亡的思想家刘宗周,也是蕺山学派的创始人,清初大儒黄宗羲、陈确、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。

    以及万历时期,因为反对张居正关闭私学而被抓捕入狱,并开始绝食抗议,最后绝食而亡的思想家何心隐。

    何心隐主张与百姓同欲。

    在阶级对立的封建社会中,他要求首先要关心平民百姓,满足百姓生活之必需,百姓的温饱能保证、能过正常生活,他们自然就满足了,由此建立一个众人向往之的和谐社会,这也就是何所追求的理想社会。

    最后,为了实现他的“内圣外王”的大同社会理想而创建的聚和堂,是不同于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模式的。

    它既是一个集宗族、社会自治于一体的综合管理机构,又是一个集生产活动、文化教育、社会救助等于一身的社会组织。

    它也是一个将儒学民间化的典型,是何心隐进行的带有强烈社会改造目的的实践性尝试。聚和堂讲究权利、义务、经济上的公平、平等。

    同时也包含了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朋友相互平等的思想等等。

    为了自己的大道,何心隐同样选择付出生命。

    这就是志士的恐惧之处。

    在他们这等人的眼里,高尚的志向才是最重要的,远比生命要重要的多,也正是因为这些人才撑起了中华文明的脊梁。

    可惜。

    朱高炽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身为皇帝,为了大明的发展,朱高炽没有信心达成这些人理想中的社会,抓住眼前才是他看重的,至少先打赢战争。

    等赢得了战争,再来商讨这些大道吧。

    不久后。

    朱能抵达撒马尔罕,开始集结西部军队,根据内阁与兵部的商议,不再动用全国的军队,而是使用西部军队与京营。

    除了对明军的信心之外,还有就算战争失败了,也不会彻底动摇明军的根基。

    比较起永乐朝的对外战争,朱高炽选择了保守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  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